海南省农业农村厅 助农商城
您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乡村建设

保亭:以版权为针 绣绘民族文化与文旅融合锦绣华章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时间:2025-09-26 10:59:28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记者 胡丽齐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地处海南岛中部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宛如一颗镶嵌在热带雨林间的生态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这里,少数民族占比超70%,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钻木取火技艺等非遗瑰宝在此生生不息。

近年来,在民族文化活化传承的探索中,保亭以守护文化根脉为初心,以创新发展为路径,深耕细作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版权保护,既让古老技艺焕发现代活力,更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书写了兼具地域特色与示范意义的实践答卷。

保亭手工黎锦龙被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海南日报记者 周达延 摄

手工黎锦龙被入藏国版馆:民族瑰宝开启传承新程

9月12日的北京,中国国家版本馆内气氛庄重而热烈,一场意义非凡的捐赠仪式在此举行。当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手工黎锦龙被缓缓展开时,现场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赞叹——这幅绚丽的织锦长卷以深沉的蓝靛为底,五龙戏珠、双貔貅、喜上眉梢等吉祥图案栩栩如生,将黎族人民的美好祈愿与千年文化记忆娓娓道来。

细看龙被,正中盘踞的金色巨龙尤为夺目,龙身鳞片用细密丝线精心绣制,在光线映照下,流转着金属般的光泽,龙首高昂,龙须飘动,双目炯炯有神,仿佛下一秒便要破壁而出。巨龙周围,明黄、粉红、靛蓝的花卉层层叠叠,花瓣尽显娇艳;灵动的瑞兽或矫健、或憨态,与花卉、巨龙相映成趣。作品繁而不乱、色彩和谐,将黎锦纺、染、织、绣四大技艺的精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针脚都凝聚着织娘的匠心。

这件龙被,是“海南黎锦工”十余名织娘用时半年心血的结晶。从选线、染色,到织布、刺绣,织娘们从清晨忙至日暮,只为呈现最精良的作品。在保亭有礼实训基地的工作室里,有着20年黎锦从业经验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县级传承人张燕正潜心创作,指尖因常年与丝线摩擦而布满薄茧。“做龙被得用海岛棉线,纤维长、韧性足,纺线时要保持力道均匀,差一丝都不行。绣龙眼睛要用桑蚕丝线,绣的时候呼吸都要轻,生怕手一抖就坏了整体神韵。”回忆制作龙被过程,张燕如是说。

“龙被是黎锦里的‘顶流’,工艺复杂度、文化含金量都是最高的,素有‘光辉艳若云’的美誉。”“海南黎锦工”劳务品牌负责人吴妃花介绍,“海南黎锦工”劳务品牌是保亭牵头培育的具有海南特色的优质劳务品牌,旨在加强黎锦纺染织绣技艺传承和制作,促进相关技能岗位人员就业。目前,保亭建有4个实训基地,吸纳近百名织娘工匠,带动约2000人就业。“这件龙被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我们品牌弘扬传承黎锦文化、促进就业成果的体现。”

龙被入藏中国国家版本馆,为保亭的黎锦文化传承翻开了新的篇章。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穆克瑞表示,此次捐赠,能让黎锦龙被得到更好保护传承,也将让更多人领略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未来,保亭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让更多民族瑰宝‘活’起来、‘走’出去,走向更广阔舞台。”

版权保护筑屏障:为民族文化护航赋能

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保亭也深知版权保护的重要性。作为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其在版权保护工作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

9月23日,在保亭举办的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截至2025年9月,保亭已完成460件民间文艺作品版权登记,涵盖版画、摄影、音乐、藤编等多个品类;“保亭有礼”文创品牌完成5大类产品研发,销售额突破150万元。保亭设立了海南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服务工作站(保亭站),为创作者提供“一站式”咨询、登记、维权服务。同时,还制定奖补措施,激发创作者的登记热情。

9月23日,保亭举办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主办方供图

据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李海波介绍,为了解决民间文艺创作者“跑腿难”问题,保亭文联通过专题培训、“上门服务 + 组团登记”模式,积极推进版权登记工作,切实打通版权服务“最后一公里”。“我们还邀请版权获益者‘现身说法’,让‘版权是资产’的意识深入文艺工作者心中。”

保亭开展版权登记工作宣传推广工作。海南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服务工作站(保亭站)供图

在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版权保护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景区为40件自主创作作品登记版权,其黎锦纹样授权合作开发衍生品,仅2024年景区文创销售额就达300多万元。总经理吉贵表示,“版权保护不仅保护了我们的创作成果,还为景区的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版权资产运营,让文化创新在规范保护中创造更大价值。”

在槟榔谷景区,游客可近距离观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现场表演,亲手体验织锦的乐趣。记者 胡丽齐 摄

“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民间文艺作品版权登记460件,涵盖版画、摄影、音乐、藤编等多个品类。”中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英挺表示:“我们要让黎族苗族文化瑰宝既传得下去,更活得出彩。下一步,保亭将继续深化试点建设,完善版权保护与利用机制,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保亭经验’,为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事业贡献基层智慧。”

文旅融合:让民族文化在时代焕发新活力

在保亭,版权保护正成为串联文化与旅游的关键纽带,不仅让两者实现深度融合,更助力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个“黎苗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体验区”行动方案落地保亭,形成了“展示—体验—传承—发展”的文化服务链条,相关经验入选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让民族文化从 “博物馆”走向 “生活场”。

保亭积极借助深圳文博会等国家级平台,精心搭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成果展台”,展出版权作品及手工艺品。海南省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服务工作站(保亭站)供图

走进保亭的景区,沉浸式文化体验悄然开始:在槟榔谷景区,游客可近距离观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现场表演,亲手体验织锦的乐趣;在呀诺达热带雨林,清新空气裹着黎族民歌的婉转旋律扑面而来,从惊险的高空项目到萌宠互动、特色美食,游客沉浸于原始秘境的活力里……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活动,让保亭成为兼具民族风情与休闲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游客在呀诺达热带雨林游玩。景区供图

民宿产业也成为文化传播的“小窗口”。保亭不少民宿将黎族苗族文化元素融入建筑,用藤编饰品装点房间,让游客在住宿过程中触摸民族文化的温度。“泡温泉、逛雨林已经很惬意,没想到还能跟着工匠学编藤器,听黎族老人分享黎族村落发展故事,这次旅行收获满满。”来自广西的游客林婷感慨道。

节庆活动更让民族文化氛围愈发浓厚。每年的“三月三”节庆上,黎族苗族群众载歌载舞,展示传统体育、民俗礼仪;“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里,泼水祈福、非遗展演轮番登场,不仅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更让民族文化在欢声笑语中代代相传,为民间文艺可持续发展培育了深厚土壤。

以文化传承为魂、以版权保护为基、以文旅融合为翼,让千年民族文化挣脱时间束缚,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这份兼顾保护与发展、兼具特色与示范的“保亭实践”,不仅守护了民族文化的根脉,更探索出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新路径。未来,随着版权保护机制持续完善、文旅融合不断深化,保亭的民族文化必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海南自贸港的文化繁荣书写更多精彩篇章。